01
广州会不会跌出一线城市?杭州算不算一线城市?香港会不会沦为二线城市?我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城市工作和居住?这是很多网友一直关心和追问的问题。
老冯和你分享我的看法:争实惠,不要争名号。
广州、杭州、香港是不是一线城市,不是你应该关心的问题,你应该关心的是:你在这里能挣多少钱?你在这里过得开不开心?
举例说:上海咖位高,杭州咖位稍低,但我在上海只挣30万,在杭州能挣100万,请问我该去哪?答案是:去杭州。
再举例说:北京咖位高,广州咖位稍低,但我在北京过得不开心,我在广州过得很开心,请问我应该去哪?答案是:去广州。
所以,任何一个城市排位多少、算不算一线城市,既不是你可以左右的事,也不是你应该纠结的问题,你真正应该关心的是你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对你来说,哪里收入高,哪里适合你,你就应该去哪里,就这么简单。
同理,你的配偶算不算一个优秀的异性?这也不是你应该纠结的问题,你真正应该关心的是:TA是否适合你?你和TA在一起是否舒服、是否幸福?
同理,律师行业、会计行业、自媒体行业,是不是好行业?这也不是你应该较真的问题,你能挣到钱的,你干得开心的,对你来说就是好行业,你挣不到钱的,你干得不开心的,对你来说就不是好行业,就这么简单。
总之,要记住老冯这句话:争实惠,不要争名号。
02
一个社会因缘际会在经济上获得了发展,但如果这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在认知上落后,那么经济发展就会下滑,一直下滑到与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的总体认知水平大致相匹配的状态。
任何人、任何社会的结局,都会与TA的认知和德性相匹配,任何德不配位的事物,都不会长久存在,这就是永恒的天道。
03
冯氏歪诗
《论情绪价值》
逢人减岁
遇货加钱
论职抬品
见妇夸贤
会说话的人,能提供较高的情绪价值:
每当被人叫你猜TA的年龄,无论男女,一律往岁数少的猜。
每次被人叫你猜TA的某个财物值多少钱,一律往价格高的猜。
见了副科长一律喊科长,见了副处长一律喊处长,永远都要抬高一个级别称呼别人。
在一对夫妻面前,夸男的老婆贤惠,男女听了都舒服。
这些都是会说话的典范,是输出情绪价值的绝佳案例。
遂有冯氏歪诗曰:逢人减岁,遇货加钱,论职抬品,见妇夸贤。
04
领导跟你说“我的意见仅供参考”的时候,他的真实意思往往是:我既要你听我的话,又要你认为我是一个开明的领导。
05
佛学认为:肥皂泡、云朵、雨滴都是大自然元素的临时集合,人本质也是,只不过,人是一个“稍微持久版”的肥皂泡,但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一个人的生灭也只是一瞬间的幻象。
而且,即使是在这个短暂的人生里,人体也每天都在变化,人每天吃进去新的食物,排泄出旧的东西,新陈代谢,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每一天的“我”,都是不一样的“我”。
换句话说,什么是“存在”?“存在”的定义是什么?一个始终处在变化当中的“我”,算是“绝对存在”,还是“相对存在”?这个“我”本身是“绝对真实”还是“相对真实”?这些都是很有趣的问题。佛学认为:一个人和一个肥皂泡同理,其实并不是真实存在,所谓“存在”其实只是一个执念。
06
损失其实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损失,一种是看不见的损失。
举例说:你投资A产品,亏损一万元,这是直接损失。你没有投资B产品,别人投了B产品赚了两万元,这其实也是你的损失,只不过这种损失是“看不见”的。
同理:你和异性甲谈恋爱,损失了1千万(含精神损失),这是你的直接损失。你拒绝了异性乙,但乙后来步步高升、飞黄腾达,你损失了一个亿(综合损失),这其实也是你的损失,只不过这个损失是“看不见”的。
其他的情况以此类推。
07
张雪峰的成功给人们三点启示:
家长的钱好赚。
与钱有关的钱好赚。
焦虑的钱好赚。
08
说个显而易见的事:如果没有《结婚证》的约束,大多数的夫妻,早就散了。
09
冯氏歪诗
《论大学生》
高考当年志气坚
我命由我不由天
毕业方知人力贱
工资四千就四千
10
高考本质上是社会各阶层的打乱重组,前提是社会处在快速向上发展的通道中。
然而这也只是浅层次的真相。
更深一层的真相是:生育,是社会各阶层的打乱重组,因为高考的竞争,本质上是基因的竞争。
人类遗传的一个有趣事实是:优秀基因的后代不一定优秀,不优秀基因的后代也未必不优秀,一切都是概率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历史上看到,王侯将相几代人之后沦为社会底层,而社会底层出身的人则摇身一变,成为新的王侯将相。
11
人活到四五十岁以后,已经不是比谁更有钱了,而是比谁活得更长,为什么?因为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在年轻的时候,人离死亡还很远,那时候的主要矛盾,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经济收入不足的矛盾,所以,人在年轻的时候,要努力赚钱,比谁赚得多、比谁更有钱。
但是,人到了四五十岁,要直面死亡的风险了,这个时候人的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想活得长寿和不断增长的重大疾病风险之间的矛盾,所以,人到了中年之后,不再是比谁更有钱,而是比谁活得更长、更健康,因为人一旦死了,积累多少财富都毫无意义。
12
心眼太多,和心眼太少,是两个极端,其实都不好。
心眼太多,也就是俗话说的“小心眼”,凡事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容易内耗,较难和人建立亲密关系,这种人,不好。
心眼太少,也就是俗话说的“没心没肺”、缺心眼,啥事都不当回事,永远乐呵呵,但也有毛病:没有心计的人通常也没有心意,不太懂得对人好、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情绪和利益。